醫療品質沒有人力萬萬不能!

 

楊哲銘(北醫醫管所教授)

衛福部推醫院評鑑簡化,擬將現行評鑑標準列為必要項目的「醫事人力數量」刪除,醫改會和九大醫事團體質疑說,醫院人力不足照樣可過評鑑,是圖利醫院;衛福部則表示,會將醫事人力標準與醫院評鑑脫鉤,主因是以往各界批評醫院在人力數據上造假,未來醫院人力將改為每月公布於網路上,醫事人力從單次性的評鑑,改為每月監督,比過去更為嚴謹。

醫療機構應該具備多少人力才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醫療品質水準,是很複雜的問題。歸根究柢,人力不是萬能但沒有人力萬萬不能,將醫院評鑑標準中的醫事人力數量去除,對於醫療品質的促進不但沒有幫助,可能會有害。

有多少人做多少事是最淺顯的管理概念,不是說人越多就事情做得越好,因為可能有效率不彰的情形。但是如果要做的事是固定的,就會有「最少人力」的需求,也許品質馬馬虎虎至少把事情做完,但如果要求品質達到一定的水準,那就會有「最適人力」的需求。套用到現行醫療機構的管制法規架構來看,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」是規範「最少人力」,「醫院評鑑標準」是規範不同醫療品質層級的「最適人力」。

過去雖然某些醫院會在評鑑前才做人力的增補,導致有數據造假的非議。但是這些年在人力計算標準不斷的修正下,已經精確到是看在職服務的人月數,也就是說評鑑前匆促補強的人力,換算成人月數還是會不足,所以幾乎杜絕了造假。以這個理由,將醫事人力數量標準去除,有點像因為有人會作弊,就把考試廢了,更何況現在作弊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。

因為醫事人力都是有執業證照登錄在縣市衛生局,所以主管機關本來就是即時性掌握各醫療機構的人力動態,但是要每個月跟業務量比對查核,實務上超過主管機關的行政負荷。但醫療機構人力配置的合適性,不是社會大眾有辦法判斷的,更不可能成為病人的就醫指南,比如以醫師或護理人員多寡來選擇就醫機構。所以每月公布於網路上,其實主要的功能就是增加透明度。

另外一種說法是評鑑標準需要精簡,數量化的結構性指標不再需要。這樣的說法也值得商榷,最需要精簡的其實是難以數量化的標準,現行評鑑就是因為虛無縹緲標準太多,造成大家各說各話,文書大戰血汗基層。

醫療品質管理大師 Avedis Donabedian 提出測量醫療品質的三大面向是結構、過程及結果,數量化的人力標準被歸類為結構指標,不能代表醫療過程或是結果好不好,但是醫療過程及結果不容易客觀測量,由開發這些測量指標的文獻汗牛充棟,就可以看出共識很難達成,應該優先精簡的就是部分各說各話的過程及結果標準,而不是很明確的結構性指標。

增加「醫院評鑑標準」透明度跟保留數量化的人力評鑑標準,兩者是可以並存的,並不是增加動態透明度就代表在評鑑時不需要有量的查核。結構指標就好像是地基,光看地基沒有辦法評估蓋出來的大樓是不是有品質,但不代表就不用制定地基的標準並據以檢查,因為地基不好,大樓雖然乍看之下美輪美奐,早晚有傾倒的危機。

(本文內容刊載於 105.09.28 蘋果日報,經作者同意授權本會轉載,特申謝忱。)

 

延伸閱讀:
1. 「假簡化真減人!醫院評鑑打假球!」記者會新聞稿
2.「假簡化真減人!醫院評鑑打假球!」記者會後各醫事團體精彩發言節錄